|
|
10月29日,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交流座谈会在南宁博物馆举行。座谈会以“面向未来的传统戏剧”为主题,聚焦新时代传统戏剧的守正创新与国际合作。来自中国与东盟国家的16家单位正式加入中国—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机制。至此,该机制成员单位增至158家。
戏剧作为跨越语言与国界的文化载体,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情感,也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人民心灵的桥梁。近年来,通过戏剧周这一平台,泰国孔剧、越南水上木偶戏等东盟特色剧种纷纷走进中国,与中国京剧、粤剧、傣剧等同台辉映,展现出亚洲戏剧的丰富多样。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毛小雨高度评价了戏剧周持续举办所带来的影响力与活力,尤其是在传统戏剧保护与创新方面,中国与东盟各国聚焦少数民族与原住民戏剧的挖掘与研究。例如,越南丽玉剧团改编中国经典话剧《雷雨》,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实现经典剧目的“在地化”重生;云南艺术学院创排的《象北旅行》等作品,融合傣族仪式歌舞与现代戏剧语言,探索民族文化的现代表达。
“戏剧周提醒我们,文化流淌在我们的手势中,回荡在我们的音乐里,蕴含在我们的仪式和代代相传的故事中。”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高级助理秘书穆罕默迪·阿非克表示,马来西亚与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合作密切,双方通过多国联合申报等方式,将文化多样性转化为共同的骄傲,这充分表明,文化遗产是促进区域团结的源泉。
柬埔寨文化艺术部文化技术局副局长谢婵洁特别看重青年一代的活力,认为应扩大艺术家驻留计划与青年交流项目,培养新一代文化联结者。此外,谢婵洁期待中国与东盟艺术家能够从“同台演出”深化至“联合创作”,共同讲述植根于双方共同记忆的故事,并建议积极探索戏剧与电影、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学科融合,使戏剧周永葆生机、持续发展。
座谈会期间还举行了新成员单位签约仪式,来自中国与东盟国家的16家文化机构、文艺院团和艺术院校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机制谅解备忘录》,正式加入这一机制。至此,该机制成员单位增至158家,充分彰显了中国与东盟在戏剧文化领域日益深化的合作与共识,也为双方共同开展戏剧保护传承与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