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城以北的灵川县,地处世界最美河流漓江的上游,自古就是“楚越往来之要冲”,以“灵”为名,显出这里的与众不同之处。
“灵渠行之五十里,会大融江,灵之义得于渠,川之义得于三水并下。”五代时期刘昫编著的《旧唐书》中这样诠释灵川县名的由来。而《新唐书》中亦有“龙穿岩穴之瑞”的说法,有人认为这也是灵川县名的出处。不管是哪种说法,都足以窥见灵川这片土地上厚重的文化底蕴。
走进灵川,有人醉心于这里的灵山秀水,有人追寻着这里的红色之光,也有人热衷于古街古镇里唤起的古老记忆与新鲜活力。
古韵灵川——千年古镇沉淀岁月美景
灵川地处桂林城东北部,是入桂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就有“陆道通南北、水路连楚越”的说法,是历代交通之重地。不仅如此,作为“八桂门户”,古时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于此进行贸易,随着商人们一同到来的不仅有各式各样的商品,还有来自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在灵川,有许多古镇、古街、古村,这些古老的街巷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里面盛放的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珍贵记忆,成为这一方土地上值得探寻的文化资源。
漓江畔的大圩古镇,是广西古代“四大圩镇”之一,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至今镇上存留的清代建筑高祖庙、汉皇庙和广东、湖南、江西会馆等,以及长达5里的青石板路、青砖青瓦楼房,见证古老圩镇的历史。漫步在古镇内随处可见各种历史古物,处处充满着古风。
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三街古镇,自古就是灵川县的县治所在地。在旧时,这里上可通兴安,下可直航桂林,是中原经湘桂走廊南下的必经之路,是桂北曾经的经济和军事重镇。三街因古镇修建时设有东街、南街、北街三条主大街而得名。在这里,一条始建于秦代,由石板和鹅卵石镶砌而成的古驿道呈南北走向穿过三街,古镇和驿道两旁保存有明清时修建的古城门、古商铺、古民居、古石板街道、古祠庙、古道观、古井、古磨、古碑文等40余处文物古迹。千百年来,三街古镇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尤以“三街六巷九井”为代表的古韵屐痕,令人流连忘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周敦颐笔下脍炙人口的诗句传颂了上千年。位于灵川县九屋镇的江头村与周敦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周敦颐的后裔定居于此已有600多年。“爱莲文化”成为了这个小村子的独特之处。如今走进江头村,处处可寻到清正廉洁的爱莲文化。古建筑的沧桑感扑面而来,爱莲家祠、太史第、按察史第、奉政大夫第、同知府第、五代知县宅、解元第等,步移景异,有一种清风之气贯穿始终,大到建筑布局,小到镂花雕刻,无不体现着江头村民“以莲喻人”,对清正廉洁的尊崇。因为这独具特色的清廉文化,江头村成为了桂林市与灵川县两级的廉政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的单位与游客来到这里参观学习。
灵川的古风灵韵远不止这些。熊村、太平村、长岗岭村、路西村……许多古村落里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关于岁月的故事,也吸引着无数揣着情怀的“探古者”走进灵川,感受这里的悠悠古韵。
近年来,灵川县深度挖掘历史人文内涵,唱响“漓江福地古韵灵川”特色全域文旅品牌,古老的灵川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红色灵川——这里曾经闪耀“信仰之光”
桂林北部是一片写满红色故事的“传奇热土”。位于桂林东北部的灵川县同样有熠熠生辉的红色印记——
89年前,红军长征突破湘江之后,曾越过灵川、龙胜两县交界的才喜界,而后向龙胜前进;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重要分支机构——路莫村物资转运站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打响了桂北人民武装起义第一枪。
一串串红色足迹、一个个红色故事,一缕缕道不完的红色情怀,一股信仰的力量一直留在灵川,并且代代传承下来。
走进位于灵川县定江镇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路莫村物资转运站旧址,这是一间古香古色的农家小院,泛黄的老照片、老式的发报机,以及门头上“永不消逝的电波”几个鲜红的大字让人心生崇敬。仿佛穿越到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上世纪30年代,这间小小的转运站是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大本营和新四军驻桂通讯处所在地,主要担负着筹集运输军需物资、接送过往人员、联系各地党组织、开展统一战线和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等重要工作。越共领袖胡志明曾化名胡光,在此担任救亡室主任。周恩来也曾到此向党员们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穿越抗日的烽火,解放战争时期的灵川同样闪烁着“红色光辉”。1947年7月23日,桂北人民武装起义在灵川灵田打响了第一枪。在随后两年多的游击斗争中,桂北游击队先后进行大小战斗300多次,歼敌7000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在桂林地区半数县和大部分区、乡、村政权,创建桂北10个县3万平方公里近百万人口的游击区,形成了包围桂林市及夹击湘桂铁路的战略态势,为支援、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桂北、解放广西作出了重大贡献。
走进位于灵川县城南石狮岭上的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园,几排高大的柏树簇拥下,一座由巨型花岗岩叠砌而成的纪念碑出现在眼前。碑顶矗立着游击队员振臂高呼、神态各异的五尊铜像。肖春书是桂北革命烈士纪念碑园灵川管理所所长,也是一名讲解员。她告诉记者,近年来,到纪念碑园参观学习的人逐年增加。作为一名讲解员,她的感触很深:“桂林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每一处都有讲不完的故事。这也激励着我不断学习,争取讲解得更加生动,为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这是近年来灵川县依托红色资源推动文化建设的思路。该县依托这里丰富的红色资源,利用电台室、救亡室、龙王庙等历史旧址进行展陈,以主题课程、参观体验、情景演绎等形式重现历史,精心打造“信仰”主题课程体系,设计“秘密转运”“无声发报”等特色课程套餐,通过课堂学习、观看影片、参观旧址、编排情景剧、沉浸式体验等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今年以来已有近7000名社会各领域基层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群众来此开展革命历史传统教育、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等研学活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从红色革命文化中汲取廉洁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革命精神和廉洁力量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多彩灵川——非遗文化承载多元文明
从独具民俗特色的“姑娘节”,到历史悠久的“桂局拳”“走牌灯”;从蕴含“工匠精神”的石雕技艺、造纸技艺,团扇制作技艺,到与美食有关的黑茶制作技艺、狗肉烹饪技艺……在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丰富多彩。多年来,这些非遗文化在灵川得以很好的保护,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在百姓的寻常生活中代代传承。
在以“莲韵文化”为特色的江头村,农历五月十四“姑娘节”的习俗延续了上千年。淳朴的村民以自己的方式纪念一美丽善良正义的女子,寄予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位于潭下镇的源口村,阳氏家族的石雕技艺传承了400多年。在一穿一凿中,勤劳的人们不断发现石之美,将笨重的石头雕琢成一件件美轮美奂的作品;在桂局村,有一套以村名命名的古老拳法——“桂局拳”,成为了村民们的骄傲;在兰田瑶族乡,手工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了数百年,承载着当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近年来,当这些源于生活的风俗与技艺被列入非遗名录,其中所蕴藏的厚重文化内涵也不断被深入挖掘。
据了解,目前灵川县已拥有灵川姑娘节、灵川县阳氏石雕技艺、灵川县兰田瑶族造纸技艺、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制作技艺、桂林黑茶制作技艺、灵川桂局拳、灵川狗肉烹饪技艺、灵川桂剧、灵川县大境斋茶制作技艺、灵川走牌灯等自治区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多个。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灵川人生活劳作的历史见证,也是一个重要载体,它们凝聚的文化特性,成为灵川发展的精神源泉。
“楚越往来之要冲”“领中原风气之先”——这是古人对灵川的赞美。
“漓江上游之福地”“地灵人杰山川秀”——这是今人对灵川的评价,也是灵川人对家乡的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