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西的乡间林地果园里,一群群黄羽、毛色鲜亮的肉鸡茁壮成长,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富凤麻鸡”。这背后,凝聚着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二十余年的心血与坚守。她就是广西富凤农牧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唐燕飞。今年46岁的她,长期致力于广西地方优质肉种鸡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以科技创新为笔,以产业实践为墨,在八桂大地上书写了一曲动人的乡村振兴篇章。
科研攻坚:20年深耕,破解优质鸡产业技术难题
“希望能做到助农增收。”谈起培育优质种苗的初衷,唐燕飞说道。刚接触肉种鸡养殖时,她便发现广西麻鸡等地方品种虽肉质鲜美,却存在生长慢、繁殖性能较差等不足。从那时起,她便一头扎进实验室与养殖场,开启了漫长的技术攻坚之路。
20余年来,唐燕飞专注于研究广西地方优质鸡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品种饲养标准,不断开拓创新,在广西麻鸡保种方案的研究上,她先后完成了8项试验研究,参与申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
唐燕飞的研究成果硕果累累:主持参与的“优质鸡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荣获2016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种鸡场重要疫病净化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荣获2022年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最为亮眼的成绩之一,是她主持培育的“富凤麻鸡配套系”于2022年11月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了“国家新品种配套系”证书,同年还通过了国家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的审定。
截至2025年8月,唐燕飞累计主持及参与了广西科技厅、南宁市科技局等部门的22个科技项目,目前仍有4个科技项目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持续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技术赋能:制定标准,让养殖技术“飞入寻常农家”
“科研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得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唐燕飞深谙,技术只有转化为标准并得以推广,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在攻克核心技术后,她又将重心转向标准制定与技术培训,让科学养殖的理念“飞入寻常农家”。
唐燕飞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牵头制定了1项地方标准和3项技术规程,规范了广西麻鸡的养殖和保种工作,为产业的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我希望把优质种苗宣传出去,把成熟的技术传授出去。”这是唐燕飞常挂在嘴边的话。为此,她还集成推广7项种鸡高效繁育关键技术和4项肉鸡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将复杂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实操方法,让农户一学就会。
为了让技术培训更系统、更长效,2018年,唐燕飞参与创办“富凤学院”,持续开展集中培训,不断提高和增强养殖户的专业化养殖水平。学院成立至今,已开办218个培训班次,培训农民1.49万人,不少学员从“养殖新手”成长为“技术能手”。除了集中培训,唐燕飞还牵头建立4个优质型种鸡高效繁育基地,成为了技术示范和人才培养的摇篮。
成果转化:“公司+农户”模式,带动3.8万农民增收
“农民最担心的是风险,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把风险降到最低,让他们敢养、能赚。”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唐燕飞发现,不少农户对新品种、新技术心存担忧。为了打消农户的顾虑,她探索出“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通过“六个统一”(统一规划选址、统一提供鸡苗、统一供给饲料、统一提供兽药和疫苗、统一技术服务标准、统一回收销售),为农户搭建起“全链条保障网”。
唐燕飞带领公司科研团队培育出的富凤麻鸡、富凤瑶鸡,不仅保留了地方品种的鲜美肉质,还具有成活率高、抗病性强、料肉比低、均匀度好等优势,比传统肉鸡养殖收益更高。农户只需按照标准建设鸡舍,公司就会提供优质鸡苗和全程技术支持,养殖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技术员都会上门服务,养殖结束后,公司再回收销售,确保农户“养得好、卖得出、能赚钱”。
兴宁区五塘镇王竹村李增年夫妇就是受益农户,2016年为照顾家里老小,之前在广东工厂打工的李增年夫妇回家接手父亲的养鸡事业,看到养鸡既收入稳定,又能照顾家人,2018年便多扩建一个鸡栏,如今年收入20多万元,还带动村上二十多个养户跟养鸡致富。
如今,在唐燕飞的推动下,这种模式已带动全区3.8万多名农民利用果园林地发展生态富凤鸡养殖,覆盖了200多个贫困村,5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民养鸡年收入达10-20万元/户,每年为农民创收5亿多元,真正做到了助力农村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20年风雨兼程,唐燕飞始终坚守在农牧科技与乡村振兴的一线,用科技创新破解产业难题。“未来,我还要继续深耕优质鸡品种培育,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为广西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力量。”谈及未来,唐燕飞眼神坚定,她的故事,仍在壮乡的田野上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因贡献突出,唐燕飞先后荣获“广西三八红旗手”“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
|